2020年8月15日,第三届全国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联盟研讨会在线举行。来自全国167家单位的六百余位老师注册参与了本次会议。研讨会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创新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共建区域特色资源,打造网络共享平台,以及野外实习教材建设等内容展开了讨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林金安副总编,教育部高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林宏辉教授,全国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联盟秘书长中山大学张雁教授分别致开幕辞。
北京师范大学张雁云教授、中山大学廖文波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吴雪梅主任、武汉大学汪小凡教授、云南大学和兆荣和王焕冲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崔瑾教授、复旦大学张文驹教授、兰州大学冯虎元教授和包新康副教授、厦门大学侯学良副教授、四川大学毛康珊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李金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显生教授、内蒙古大学赵东平副教授、东北林业大学宋兴舜教授、暨南大学黄柏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曹阳教授等18位专家分别做了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中山大学张雁教授、项辉教授,兰州大学冯虎元教授分别主持了以上报告。这些报告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高校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的卓越成果,体现了野外实践教学的独特魅力,凸显了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高尚情怀。
在直播间的互动区,听众与报告人互动热烈,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高涨。冯虎元教授总结道:足不出户,走遍大江南北,尽览花草虫鱼;点击鼠标,领略教师风范,收获基地特色。
联盟总负责人、复旦大学乔守怡教授做了总结。乔教授首先向联盟秘书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山大学为举办本次会议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并表示联盟为实习教师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研讨会上感受到了各个高校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乔教授强调,在生命科学教学体系不断调整的今天,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依然是生物学本科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了解不同特性的生命群体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状况是本科生应有的实践知识,即使学生今后不从事宏观生物学方面的工作,整体生物学的学习,也是全面了解生命体的有效途径。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敬畏生命,爱护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素质。乔教授建议:在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中,引入整体生物学演化的内容,包括涉及大尺度的地理、地质、气候、空间变迁的内容,从而推动野外实践教学在纵深方向迈上新的高度。
复旦大学张文驹教授会后感慨说:“听完所有老师的报告,我们有理由为承担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而自豪,该课程在生物学人才培养中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起到其他它任何课程不能起到的作用,那就是不仅使学生感知真实生存着的鲜活生命,从而树立完整的生命观,而且无以伦比的训练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学生们或许会忘记当时记住的物种的名字,但对生命的感知会留在心中。而这是一个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上海交通大学陈峰教授表示,对于野外实践教学没有优势的学校,野外实习联盟所提供的共享平台尤为重要。还有一些参会教师写道:“感谢有了这个联盟,让我们思路拓宽了好多。也希望各位专家有机会能对其他高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一些建议、标准和要求”、“有这次向各位老师专家学习的机会,真好!带学生十几年,学生的一句:经过实习才真实的觉得自己是生物人的感慨,让自己很欣慰。但一直是经验有限,思路有限,能力有限,渴望有学习的机会来提高自己,以便更好的干良心活。这次会议,看到老师们把野外实习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以科研促实习工作的开展,促进培养学生,值得学习,令人敬佩”。
为了持续提高联盟的工作质量,会后对参会者进行了反馈调研。超过九成的参会者分别对研讨会的议程安排、视听效果和整体效果表示满意;95%的教师表示非常愿意继续参加联盟今后的活动。部分教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比如,在联盟的高教社ICC平台上定期公布各高校的野外实习时间、增设优秀学生实习报告展。针对联盟的活动形式,有教师建议,部属高校应多与地方高校结对子、南北方高校要加强交流、出版优秀的野外实习手册、将研讨会再细分为不同专题深入研讨等。针对野外实践教学“金课”特征这一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金课”需要有经验丰富、教学热情投入的教师、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实习基地,以及充满热情的学子。
本次研讨会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召开,直播会场设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直播会议室(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会议期间及会后,高教社数字课程云平台(ICC)还展示了全国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新时代建设成果展、野外实习示范数字课程、研讨会报告视频回放等会议相关内容,受到了参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立德通古今,树人为己任。全国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联盟创立以来,得到众多高校的响应,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和厚爱。联盟将继续努力,为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提供更多更好的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