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一流大学”怎可缺席“老神仙”?
更新日期:
2018-02-07
点击次数:4464
创“一流大学”是最近国家教育部门对于未来中国大学建设的顶层设计,而“老神仙”是复旦大学外文系已故教授陆谷孙先生的雅号。两者看似毫不相及,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一流大学”之所以为一流,乃是因为其精神、声望的卓著,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老神仙”们的存在所决定的。
德国海德堡大学创始人布莱希特一世曾有名言:“人生要么在战场上捐躯,要么在大学里终老”。可见大学之大,乃是因为大师之大。在布莱希特一世看来,大师如果够分量,可以超越铁帽子王。因此,在大学里执教终老的教授,是令人羡慕的,俗话说“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但三尺讲台并不好站,教授肚子里的书越多,站在上面就越稳当。若是像陆先生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老神仙”,当然可以说是人中龙凤了,自然,也是复旦这所大学的灵魂所在。
陆谷孙先生仙风道骨、潜心治学、淡泊名利,不被俗事缠绕,使其成就了学界难以企及的名声,因而被敬仰者尊称其为“老神仙”。在当下大学校园,教授能拥有这样的地位确属不易,只有极少数杰出的教授可以跳出三界之外,成为“老神仙”式的知识分子,当然,陆先生显然是个中代表,如果大学里没有几个这样的“老神仙”,谈何一流?
我是先知道《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后知道陆谷孙先生的。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使用《英汉大词典》时,还以为陆谷孙先生是一位与梁实秋、林语堂同时代的老者(当时陆先生不过年过半百而已)。后来知道陆先生的真实年龄之后,更为当时陆先生的先见之明而感叹,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化重建,这部词典在一定程度上引出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霞光万丈,学术巨匠前瞻性的眼光、学识,全在于此。
当然,1980年代已经是过去时,在分工过细的当下以及未来,大学越来越看重技术应用学科的建设,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其重要评判指标,其“服务社会”的能力也越发受到重视。在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中,这般要求大学当然也是迫不得已,但急功近利的办校理念,事实上离真正“一流大学”的要求不是近了,而是远了。尽管身处大数据的乌托邦里,但我们仍然呼唤古典时代的大学精神。故而在我们这一代学人中,究竟能否再出一两个陆先生这样的“老神仙”,或未可知也。
我始终认为,创“一流大学”的当务之急,并非是课题论文、专利专著,而是培养出一批像陆先生这般真正有治学志向、热爱学术、心无旁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大学精神的具体载体。当然,大时代也要给这样的学者以宽松环境,让他们真正可以因为热爱学问而体面的生存,而不是为了职称、收入、住房等基本待遇而卑躬屈膝、看人眼色,甚至学术造假、身心俱疲、伤病累累。被劣境异化的学者,能不含恨辞世已属万幸,哪里还能奢谈走向“老神仙”的境界呢?
陆谷孙先生总能让我想到埋葬在耶鲁墓园里的美国现代学术之父韦伯斯特(NoahWebster),韦公便因编辑词典而闻名于世,生前曾有“全能学者”之称谓,这大概是“老神仙”的鼻祖了。只是韦公乃是三四百年前的人物,而陆先生也已经作古。
摘自:学术中国 作者 韩晗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客服电话4006699800)
[上一篇]北工大:教师将手机变教具,激活思政理论课课堂
[下一篇]乔建永:信息化时代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