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应拥有什么神技能?
更新日期:
2018-05-23
点击次数:3906
什么称得上好的教学?如何评价教学活动是否有意义?此时此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标尺。
拖堂,这个频繁出现在中学课堂的词语,在大学校园也时有发生。关于大学拖堂最长会多久,百度知道上最有趣的一个回答是“会拖到食堂关门”。当下课铃声响起,教师除了需要潦草地将剩余的内容快速讲完,同时还需要尽心竭力安抚那些无心课堂的躁动的学生。老师用心良苦只希望学生给他“一分钟”“最后一分钟”,那教学效果如何?答案显而易见。并且得不偿失的是,他还可能因此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甚至被拉入“黑名单”。
早在2014年10月,英国评估与监测中心、杜伦大学及教育慈善机构萨顿基金会曾联合发布过一个以“什么是好的教学”为题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阐明了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并指出课堂管理也是好的教学行为的一部分。拖堂行为并不是简单的时间问题,实际上它反映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怎样教学行之有效?
在这里,我们将那些关乎学生未来的、能提升学生成绩的行为定义为有效的教学。对有效的教学给出确切的定义并非易事,最终,这份报告将“学生的成长”定义为评价教师质量的关键标尺,也就是说,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有效需要对学生成长进行检验。
目前,不同大学在描述有效教学行为时有不同的界定。不过,通过观察有效的教学行为之后,该报告的研究者将评定标准的核心要素提炼了出来,并建议高校在评估教学质量时考虑以下六个要素。按照观测到的强弱影响,报告对这些可能影响学生收获的六个因素进行了排序。
1.(教授的)学科知识(强影响)
好的教师应该掌握渊博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低于一定水平会严重阻碍学生学习。除了对所授教材了如指掌,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方式,并能够对学生自己采取的方式背后持有的想法进行评价,鉴别哪些错误想法普遍存在于学生中。
2.教学的质量(强影响)
包含因素包括有效的提问和老师采用的评估方式。特定实践,例如学前预习、为学生提供回答的模板。是否在介绍新知识时为学生练习或者实践提供充足时间,让学生逐渐并牢牢地掌握这些知识也是影响高质量教学的因素。
3.课堂氛围(中影响)
包括师生互动的质量以及教师的期待,需要教师创建对学生要求高但又不挫败学生积极性的学习氛围。为此,教师需要树立一种观念,即学生的成绩归因于努力而非能力或者抗挫折的勇气等因素。
4.课堂管理(中影响)
教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协调教室资源及空间,用明晰的规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管理并始终如一执行的能力。这是将学生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方式。
5.教师的信心(少影响)
为什么老师采取这些措施?他们想实现的目标、对学习看法、教学对学习的影响及其采用的模式,这些都会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6.职业行为(少影响)
老师展现出来的职业行为,例如专业发展、同行支持情况,也会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
教学评价六大法器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提到了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怎样的。但实际上,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能力、水平存有差异,要充分满足上述六个因素以实现有效教学并非易事。冲锋陷阵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如何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他们又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诊断是否实现了有效教学?
首先,为确保调查的客观、公正、有效,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措施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目前,共有六种教评方式可应用于高校管理:
首先,是影响较大且比较稳定的三种教评方式:
1.同行、主管或外部评估人进行课堂观察
2.增值模式(评估学生成绩的进展)
3.学生的评价
其他存在有限影响的教评方式包括:
4.校长评价
5.教师的自我评价
6.对课堂记录和教师档案进行分析
规范化的教师评价系统,建立在不间断的评价和反馈之上,而不是简单的高风险测试。这种不间断的评价包括一系列来自不同评价主体使用不同方法进行的评估。适度谨慎且严格地使用不同方法的关键是让它们相互配合又相互对立,以保证评价的真实和客观。
恰当的评估方式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是在这些微弱信息旁边存在许多干扰,我们需要足够仔细且不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过分解释。课堂观察作为长期对教评产生稳定影响的一种模式,是目前广泛流行于国内外高校的评估方式。在本次的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发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课堂观察评价,其评判框架设计大致如下:
1.计划与准备
●展现出的教育及课程内容知识
●展现出的对学生的了解情况
●预期的教学产出
●展现出的对所持资源的认知
●设计课件的连贯性
●设计的学生评测方式
2.教室氛围
●营造的尊重且和谐的氛围
●营造的学习氛围
●管理课堂进度的情况
●管理学生行为的情况
●组织上的物理空间状况
3.教学情况
●与学生的交流情况
●使用的提问及讨论技巧
●参与学生学习的状况
●教学中进行的评估情况
●展现出的灵活性和响应性
4.职业职责
●对教学的反思
●记录的准确性
●与家人的交流情况
●加入的职业性群体的状况
●促进和提升职业性
●展现出的职业水准
作为观察的同行、主管或者外部评估人,需摒除一切主观评价,在上述四方面的框架基础上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另外两种能够有效地反映教学质量的是学生的成长及学生对教师作出的评价。如何界定学生成长,这或许可参考美国测试学生能力的一些方式。例如,大学学习评价(以下简称CLA)、大学学术能力评量(简称CAAP)、学术能力与进展测量(简称MAPP)。与一般标准化考试不同的是,这类考试会先针对大一学生进行测试,等到学生大四时再进行一次测试,进而从大学四年间学生测试分数的增减情况中得出能力提升情况。其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如果从培养质量出发来鉴定其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学生成长是评价的关键,而上述评价为评测学生成长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借鉴。
不过,学生的成长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学生成绩方面的进步,还需要着重看到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入校时的差距,所以,从2013年起,CLA又推出了升级版CLA+,用以测量即将毕业学生的就业力。来自学生的评价,即目前我们常提到的课评。课评结果反馈给教评,最终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来源:麦可思研究
(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上一篇]新高考高校遇到新问题 精准选拔人才可能更难
[下一篇]如何让教师真正理解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