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angpf@mail.tsinghua.edu.cn
庄鹏飞,1957年7月出生,湖南益阳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先后被评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师、清华大学先进个人等,主...
庄鹏飞,1957年7月出生,湖南益阳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先后被评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师、清华大学先进个人等,主讲的《量子力学》被评为首批北京市精品课程。现兼任清华物理系教学委员会主任、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等职。 学习: 1978-1982: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学士 1985-1990:华中师范大学理论物理博士研究生,博士 工作: 1982-1985:湖北宜昌教育学院,讲师 1990-1992:华中师范大学粒子物理研究所,讲师 1992-1997:德国Heidelberg, Regensburg大学, GSI, 洪堡学者,访问学者 1997至今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长期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和基础科学班教授量子力学课程,提出并坚持“讲授+讨论+专题研究”的新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特点包括: 1) 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三层次的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个层次,既传授L(Lecture)、讨论课和习题D&E(Discussion & Exercise)以及科研训练S(Seminar)。L是指教授大班讲课。D&E是教师和助教组织同学进行小班讨论。S安排在紧接L和D&E之后的学期。为了配合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建立了专用于量子力学教学的网站——量子力学教学网络,特别是设计了讨论区,在网上开展教学讨论。 2) 新模式的要素与创新点。将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通过讨论与科研训练达到正确掌握、深入理解的目的,将单纯的传授知识变成“传授知识+讨论+科研训练”,使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D&E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很难在L中正确掌握量子力学的概念和思想的问题。通过主动互动的讨论方式来正确透彻的理解量子力学的内容,了解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方向。使学生有机会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L中,学生是被动的,而在D&E以及S中,学生是主动的。另外通过教师讲解难题,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容易深刻掌握量子力学。S更加是与科学研究直接联系。学生在教师与助教指导下通过调研,解决问题,将所学的量子力学知识直接应用于科研,学习了科研的方法,进行了科研的训练,培养了科学的精神。 研究: 庄鹏飞研究强相互作用物质的相变理论和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1) 提出了超出平均场研究相变的理论方法。2)发展了等时量子输运理论。3)建立了自洽描述夸克物质中重味粒子运动的理论框架。作为主要作者发表论文约80篇,包括Phys. Rev. Lett. 2篇, Phys. Lett. B 14篇,Phys. Rev. A,B,C,D 40篇,被引用1200多次,其中大部分是国际同行的引用,许多是实质性引用。 主要社会兼职: 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理论中心顾问委员会成员; 国际夸克物质系列会议顾问委员会成员; 国际奇异夸克物质系列会议顾问委员会成员; 兰州重离子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 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 教育部夸克与轻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 《Chinese Physics Letters》副主编; 《中国科学》编委; 《Chinese Physics C》编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 荣誉: 1992年,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研究奖学金获得者 199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01年, 国家理科基地人才培养先进工作者 2002年, 宝钢优秀教师奖 2003年, 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 2004年,北京市优秀教师 2006年,北京市名师,清华大学先进个人 2007年, 国家精品课程《量子力学》负责人,清华大学先进个人 2008年,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